7月的興安盟,綠色成了最鮮明的主色調。綠樹山花簇擁,河面水鳥展翅,蔚藍的天空下,一片片稻田滿眼青翠,一條寬廣的綠帶蜿蜒升騰,到處奔涌著發展的活力。
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是興安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更是興安盟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綠色發展的“代表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安盟持續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始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立盟之本、發展之基,著力打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示范區,建成國內重要旅游目的地。
逐“綠”前行,興安盟“兩地一區”的發展藍圖正在變為清晰“施工圖”“實景圖”,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綠色紅利”,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堅定。
添綠增金 厚植生態優勢
這幾天,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布拉格臺嘎查的村民結伴到昂臺山下的杏樹林里,開啟摘杏增收的幸福模式。
如果不是看了嘎查書記陳國發手機里的照片,很難想象,眼前這片被山杏樹和紫花苜蓿覆蓋的山坡地,十年前還是一片光禿禿的流動沙梁。如今,萬畝生態林和經濟林不僅涵養了水源,還擋住了風沙。
“這些年我們種了6000畝杏樹、1000畝松樹,還有近3000畝的其它經濟果樹,環境好了,大伙腰包也鼓了。現在,嘎查還建起了水果保鮮庫,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生態林果品牌‘蒙綠源鑫果’,我們還要在林下間種藥材……”對未來,陳國發滿懷期待。
在興安盟近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是草原,三分之一是森林,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近十分之一。藍天、碧水、凈土,是興安盟人看得見的美麗和幸福。
近年來,興安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構筑“綠色譜系”、積累“綠色動能”。
2019年,興安盟實施大興安嶺南麓百萬畝人工林綠色長廊三年行動。三年間,興安盟追沙植綠、改荒換綠、退耕進綠、見縫插綠,累計植樹造林超過100萬畝,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興安盟厚重書寫下的“生態答卷”令人欣喜——
森林面積3010萬畝,森林覆蓋率33.39%,高于全區10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
草原總面積達2683.88萬畝,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75.36%,高于全區3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8個百分點;
興安盟所轄6個旗縣市中,有3個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先后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全區唯一一個取得兩項榮譽的盟市;
2022年1月,哈拉哈河(阿爾山段)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讓人艷羨的榮譽接踵而至,興安盟精心呵護、深耕厚植。
“守護好興安大地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對我們來講,既是崇高使命也是必盡責任。”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表示,興安盟將繼續以務實有力的舉措和行動,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全力守好“綠色家底”。
借綠生金 打造綠色基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良好的生態,就要發展綠色產業。
興安盟山清水秀、碧野藍天,土壤耕作層有機質等指標達到國家一級水平,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質一類標準,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玉米黃金種植帶”和“最佳養牛帶”。
這里的綠色,不僅綿延在青青草原上,更浸透在農牧業的每一步發展上。
近年來,興安盟持續推進大米品牌、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產業鏈體系及全國高端奶業生產基地建設,以米產業“雙百雙千”工程,牛產業“雙百千億”工程為抓手,在生產環節穩定供應鏈,在加工環節延長產業鏈,在服務環節保障要素鏈,在輸出環節拓寬銷售鏈,全力打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在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農戶們忙著在稻田里除草勞作,成片的青翠稻秧茁壯成長,蕩漾起無限生機。
來自大興安嶺的灌溉水源優質純凈,上乘的自然條件讓在這片天然氧吧中生長的農作物以高品質高產量聞名全國。在“興安盟大米”品牌效應的帶動下,興安盟目前水稻種植面積134.92萬畝,產量75萬噸,有機綠色稻米基地穩定在100萬畝,占全區水稻面積的60%以上,是內蒙古當之無愧的優質稻米之鄉。
“興安盟大米”品牌自上市以來,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和“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稱號,“興安盟大米”的知名度、美譽度快速提升,實現了從“好米”到“名米”的蝶變。
眼下,興安盟科右中旗華陽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項目土建工程建設接近尾聲,預計10月份可投產。作為興安盟肉牛全產業鏈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項目建成達產后,年可屠宰分割10萬頭牛,將進一步補足興安盟肉牛全產業鏈條發展中屠宰環節的弱勢。
截至今年5月底,興安盟肉牛存欄123.5萬頭,肉牛標準規模場發展到469個。
科右中旗、突泉縣成功進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內蒙古科爾沁肉牛產業集群,科右中旗成功申報全國肉牛全產業鏈典型縣,今年4月,科右中旗成功創建(肉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建基地、強龍頭、創品牌,在“綠色、有機、高端”上做文章,如今的興安盟成為名副其實的“興安嶺下米糧倉,草原深處大廚房”: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達到740萬畝,占全區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520萬畝的48.7%;1895萬畝耕地,糧食常年穩定在100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創紀錄達到127億斤,畜牧業生產“七連穩”,牲畜存欄量穩定在1200萬頭只以上……
大美興安,綠色沃土。興安盟農牧業產業化憑著一股跨越發展的韌勁,砥礪前行,驚喜不斷。
守綠換金 旅游持續升溫
傍晚,微風吹拂,水明如鏡,金色沙灘綿軟潔凈,一排排藍色、白色的帳篷點綴其間,伴隨著孩子們歡快的笑音,烏蘭浩特神駿灣生態度假區已然提前熱鬧起來。
以前這里是洮兒河邊的“垃圾大坑”,臭氣熏天,經過生態修復,蛻變成了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區,是遠近聞名的“小三亞”。“你看,陽光、沙灘、清澈的水,三亞有的咱這都有!”烏蘭哈達鎮村民彭殿啟說。
神駿灣生態修復不僅讓環境脫胎換骨,還打造了經濟新亮點。度假區建成后,通過吸納附近村民到景區工作等方式,實現了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田園花海,稻香悠悠。這幾天,扎賚特旗好力保鎮30公里農旅融合環線巨幅稻田畫已經進入了最佳觀賞期。今年的稻田畫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游客登上景觀臺,從高處俯瞰,栩栩如生的五彩稻田盡收眼底。
興安盟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光榮的歷史和紅色的記憶。如今,綠水青山宜居宜游成為她的另一張名片。
興安盟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草原、森林、花海、山水、田園、冰雪、溫泉、文化等旅游資源代表性強、組合度高。近年來,該盟依托優質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四季旅游為重點,整合景觀資源,突出原生態、純天然旅游特色,推動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美景”變成了“錢景”,讓人們感受到興安山水不僅“顏如玉”且有“黃金屋”。
興安盟堅持全域全季、差異化、高端化發展定位,合理開發和有序利用旅游資源,在優化旅游業布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游營銷推介力度上全面發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從改善硬件條件、豐富產品業態、出臺刺激政策、轉變營銷策略、營造市場氛圍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計加快旅游業回暖復蘇。今年上半年,興安盟接待國內游客387.4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26億元,旅游業復蘇勢頭強勁。
從阿爾山的“林海圣水”到烏蘭浩特的“紅色之旅”,從科右中旗的“楓情馬鎮”到科右前旗的“杭蓋草原”,從扎賚特旗的“神山珍鳥”到突泉縣的“春州古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興安盟的旅游正在把全域打造成大景區、大休閑地、大度假區,讓全域火起來、四季熱起來。(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高敏娜)
(題圖:烏蘭毛都草原。興安盟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