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褲腿、挽起袖子,運秧苗、分秧苗、插秧苗……這幾天,興安盟百萬畝水稻田里,稻農們正在爭分奪秒地插秧播種,波平如鏡的水田里開始透出油油綠意,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美景。
“我種水稻有6年了,最開始試著種了30畝,后來發現我們村的土地特別適合種植水稻,收入也很可觀,就擴大了種植規模,今年種植了100畝。今年的雨水特別好,我相信又是一個豐收年!”突泉縣東杜爾基鎮明星村水稻種植戶段寶江正在自家秧池邊忙碌著,前來幫忙的村民們將秧苗整齊地擺放在插秧機上,一會兒工夫,水田就披上了一層綠色的新裝。
段寶江是一位水稻種植“老把式”,6年種植水稻積攢下豐富的種植經驗,從育苗、插秧、施肥到收獲,他都了然于心。
“我們現在都是科學種田,插秧情況、水稻長勢、田間管理,稻田認領者通過手機就能遠程實時觀看。”在扎賚特旗魏佳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私人訂制的稻田邊,公司總經理魏建明一邊操縱搬運秧苗的無人機,一邊介紹。今年企業的私人定制認領稻田已經達到了600畝,每畝水田的身價在6600元至1.2萬元左右。僅私人訂制認領這一項,就能增收480余萬元。
扎賚特旗是興安盟稻米主產區,今年全旗種植水稻、旱稻共計90萬畝。在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的景象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田間的高清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太陽能蟲情測報燈等物聯網設備,北斗衛星、無人機、車載和手持設備早已成為這里稻農們種田的好幫手。
“以前春耕作業靠的是經驗,現在農機上配有電動方向盤、自動導航系統和衛星平地系統,省時省力,效率還高。”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介紹著智慧農業帶來的新變化。
眼下,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萬畝稻田已披上了綠裝,一株株蔥郁的秧苗整齊有序地在稻田迎風搖曳。“這片稻田是訂單田,共1萬多畝,生產的綠色有機大米深受消費者喜愛。”興安盟雙特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烏蘭浩特市富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泉告訴記者,從前他一手提著大米,一手拎著煮飯鍋到處找客戶,如今“興安盟大米”聲名鵲起,客戶慕名而來,品牌效益不僅讓他的大米遠銷全國各地,還讓這里農民的水稻價格增加30%以上,戶均增收1萬余元。
近年來,興安盟依托規模化、標準化水稻生產基地,發展“水稻+”新業態,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產加銷無縫對接、農文旅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興安盟大米”為主導品牌的綠色有機水稻產業。
進入春播以來,興安盟涉農部門積極指導各地發揮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選配優質種植品種,加大“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推廣力度,持續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無害化。目前,興安盟百萬畝水稻插秧大幕已拉開,預計在6月初結束。(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李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