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言接待來訪群眾。
十六年青絲變白發,十六載奮斗寫春秋。呼倫貝爾市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笑言十六年如一日,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用心、用情、用力化解信訪難題,生動踐行著一名信訪干部“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職責使命。
呼倫貝爾市地處祖國北疆,社會治理結構多樣,境內農、牧、林、煤、鐵(路)并存,中區直企業交織,重點領域信訪問題曾一度較為突出。
張笑言認為,只有健全的機制,才能摒棄就信訪抓信訪的狹隘做法,才能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他積極探索創新,將有關中區直企業納入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極大地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地企同心,攜手推動解決了大量信訪問題。
從“用群眾工作理念和方法做好信訪工作”在全市的推廣,到“大調解、大接訪、大引領”的宏觀統籌;從全力推進“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到依托源頭化解、多元化解相結合化解信訪積案工作模式的建立;從前端預防、中端處置、末端化解、全程跟蹤的治理進京重復信訪閉環機制的積極探索,-下轉第7版-上接第1版到“信訪工作示范縣”的創建…,所有這些,無不凝結著張笑言的心血與汗水。
在張笑言的帶領下,信訪局全體干部職工凝心聚力,推動解決了失獨家庭救助,回遷難、辦證難等百余件省級、市級領導包聯重點信訪事項;協調“三跨三分離”信訪事項80余件,厘清市域內“小三跨”信訪事項百余件;全市信訪工作呈現出了信訪積案大量減存、信訪秩序進一步規范、群眾滿意度持續提高、信訪效能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
2011年初開發的海拉爾某小區,后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未能按期交房,導致580多戶群眾多年無法回遷入住,群眾多次上訪,情緒激烈。
2016年5月,時任信訪局副局長的張笑言勇擔使命,牽頭負責此項工作,帶領海拉爾區、住建局等相關單位人員和律師組成工作專班,進駐涉訪單位。張笑言熱情接待群眾,以心交心、以情換情、以理服人,為解決問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為了工作,他經常熬到半夜一兩點鐘才回家,因為接待群眾經常不能按時吃飯。最終,多方籌措2億多元資金,推動了回遷樓復建工作。百姓喜遷新居,圓滿解決了這起被稱為呼倫貝爾市“第一難”的信訪積案。
出生于農村的張笑言,對于老百姓的不易感同身受。“讓信訪群眾不斷提高幸福指數,有尊嚴地生活”是他最樸素的愿望。
2019年初,張笑言接待了來訪的扎蘭屯市農民王女士。2018年5月,王女士的丈夫在放牧時,與牙克石市一家地方林場職工發生爭執和肢體接觸,其丈夫被送到醫院半個月后身亡。王女士為此多次來訪要求賠償。
張笑言接待后,實行領導包案,成立工作專班。同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做好王女士思想疏導工作,協調推動問題的解決。兩年的時間里,張笑言多次與當事方見面或電話溝通,協調會就開了10多次。通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王女士最終獲得了合理的補償。
回首過去,張笑言深感欣慰:“群眾有事找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要時刻站穩群眾立場,解決群眾困難,向組織和人民交上自己的答卷。”(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