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呼倫貝爾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
生態是呼倫貝爾發展最大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也是呼倫貝爾最持久的競爭力。呼倫貝爾市持續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保持“雙減少”。
呼倫貝爾市積極構建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核心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產業化,促進生態價值轉化。
在直接轉化上,呼倫貝爾市將可以直接兌現“金山銀山”的生態資源納入產業體系,依托豐富的森林草原資源,大力發展碳匯經濟和生態旅游,從而直接實現經濟價值;
在間接轉化上,依托優質的空氣、水源、土壤等生態資源,獨特的“冷資源”,廣闊的空域資源,呼倫貝爾市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工業品耐冷性測試、大數據、冰雪運動產業、通用航空與臨空產業等,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生態附加值;
在融合轉化上,呼倫貝爾市促進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及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與生態產業深度融合,釋放出綠色、健康、安全的高品質服務價值。
呼倫貝爾市推進產業生態化,促進產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堅持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導向,推進產業改造和綠色轉型,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特別是碳排放強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構建具有呼倫貝爾特色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
錨定建設富饒呼倫貝爾,全市上下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呼倫貝爾市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全市范圍內100個高頻事項實現了“一次辦”,不動產登記壓縮至5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最長審批時限壓縮至90個工作日。
對傳統產業,呼倫貝爾市積極推動綠色礦山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煤炭、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改造,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呼倫貝爾市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加快高寒測試、國家航空器試驗試飛基地建設,加快臨空產業園飛行板塊提升項目建設,促進臨空經濟發展;加大5G技術推廣應用,提升大數據中心一期運營水平。
一年來,呼倫貝爾市聚焦高質量發展,工業生產提質降耗,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黃金集團等技改項目進展順利,工業園區優化整合全部完成;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齊魯制藥、伊利乳業等綠色發展示范項目落地實施,工業品耐寒性檢測產業集群效應形成。
呼倫貝爾市加快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培育壯大規模化、專業化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畜牧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大力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優勢產業,全力打造生態農畜林產品生產基地。過去的一年中,全市農牧業生產布局不斷優化,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到1085.3萬頭只,糧食總產量達到137.1億斤;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呼倫貝爾市草原羊肉、牛奶、大豆等8個區域公用品牌完成創建和品牌授權;奶業振興穩步推進,塞尚乳業稀奶油、液態奶生產線實現投產。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卷軸上,增進民生福祉是一條貫穿始終的重要脈絡,也是呼倫貝爾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推進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呼倫貝爾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持續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民生保障改善力度,讓群眾獲得感更充實、幸福感更真實、安全感更踏實。
2021年,呼倫貝爾市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托住民生底線,把為民實事件件都辦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坎上。呼倫貝爾市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把財力支出持續向民生傾斜,全年民生領域支出296.7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9.94%。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的背后,是一戶戶渴求安居樂業的家庭,一個個想要通過拼搏實現理想的創業者。呼倫貝爾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持續開展援企穩崗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2021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5465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3.89%。
病有所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一件件民生實事深入人心,一項項惠民舉措接連出臺。2021年,呼倫貝爾市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8%;完善臨時救助、撫恤優待、社會救助等制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標準大幅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136.84元,新的一年里,呼倫貝爾市將繼續把各族群眾的“小事情”放在心上、“大責任”扛在肩上,書寫民生改善的嶄新篇章。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李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