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各族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望相助,感恩奮進,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而不懈努力。
為全方位、多角度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面貌、新氣象,內蒙古日報社派出4路采訪報道組深入12個盟市,啟動“風帆起北疆·喜迎二十大”大型全媒體傳播活動。即日起,內蒙古日報開設“風帆起北疆·喜迎二十大”專欄,講好新時代內蒙古故事,把內蒙古的正面形象樹立起來,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敬請關注。
9月1日,托克托縣郝家窯村村民秦建民夫婦在為游客采摘葡萄。記者王磊攝
9月1日,記者一行驅車從呼和浩特市區出發,一路向南,尋訪魅力托克托,解鎖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
站在托克托縣郝家窯村黃河觀景平臺上遠眺,河曲彎彎,古窯林立,小村莊的房前屋后綠意盈盈、瓜果飄香,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在郝家窯村二虎農家樂,村民任秀清正在做她的拿手菜托縣燉魚。整條魚刮鱗開腹改刀備用,胡麻油慢火熗鍋,將托克托縣辣椒的香味和色澤釋放到極致。魚入鍋,以小茴香、花椒等佐味,小火慢燉2個小時,撒上蔥花、香菜,湯濃魚鮮,色澤明艷。
憑借這道菜,任秀清奪得全縣燉魚廚藝比賽的“三連冠”。
問她燉的魚為啥好吃,任秀清笑著說:“家傳總比學藝高。”
任秀清的祖輩以打魚為生。小時候她家天天吃魚,久而久之,她10多歲就學會了燉魚。
任秀清一直想開家燉魚店,但那時窮,現實難以支撐夢想。
2008年,經多方籌措,她家的二虎農家樂終于開門迎客。
在離農家樂不遠的葡萄園里,任秀清的丈夫秦建民穿梭在葡萄架間,將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剪下,小心翼翼地放在箱子里。“昨天有人訂了100斤葡萄,一會兒就要來取。這單葡萄還沒剪完,又來一單。”晨曦初露,秦建民便來到葡萄園忙碌,累并快樂著。
背靠山梁、面臨黃河,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形成了適宜葡萄種植的土壤,托克托縣的葡萄皮薄、水分大、甜度高,有著無與倫比的先天優勢。每年一入秋,郝家窯村的葡萄就供不應求。
田園里種葡萄,農家樂迎賓客,秦建民家每年收入達25萬元。
“從沒想過能有這樣的好日子,開農家樂搞餐飲這一步走對了,以前我們住土房,4口人1年才收入1萬元。如今,我家不僅在縣城里買了樓房,今年還想給兒子換輛車。”盤算著自家的小日子,秦建民滿懷憧憬。
在秦建民的記憶里,十幾年前,再好的葡萄每斤1元錢都賣不出去,葡萄成熟后,大部分爛在了地里。
“曾經,我還騎自行車去呼和浩特市區賣過葡萄,先騎到縣里,然后搭拉煤的大車到市里,最后再騎自行車沿街售賣。一次帶100斤左右,去掉成本也就賺30多元錢。” 57歲的秦建民說,因為交通不便、游客稀少,銷售跟不上,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的窘境,讓村民們直嘆氣。
近10年,郝家窯村迎來了轉機。
2010年,國家4A級旅游景區神泉生態旅游景區開放迎客,郝家窯村搭乘著旅游產業的“順風車”,抓住機遇打機電井、硬化道路、挖標準魚池,這個黃河邊的小村莊一點點變了模樣。
2017年,郝家窯村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0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行列。
郝家窯村的特色葡萄種植面積由以前的1500畝增加至3000畝,并有2000畝鯉魚養殖基地,加起來年銷售額能達到5000多萬元。
“最關鍵的是山頭綠了,環境美了,吸引了大批游客,村里1080人,人均年收入能達到3萬元。”郝家窯村黨支部書記秦建更看好未來的發展。
為美麗鄉村聚人氣,讓廣大游客得實惠。村里33家農家樂及旅游相關產業還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此外,村里還投資建設了黃河濕地民俗館,收藏展示以前用過的老物件,村民們茶余飯后在這里憶苦思甜、展望未來,游客也可以進去參觀。
誘人的燉魚、滿梁的瓜果、天然的景致,吸引來八方游客,村民們幸福地享受著“綠色銀行”的饋贈。
如今,這個黃河岸邊的小村莊,走上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村民的生活就像葡萄一樣甜。(記者 周秀芳 徐亞軍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