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晨報晨網融媒記者 沈佳寶
在切身感受到公交線路由94條增加到217條給她帶來無數便利感的十年里,張敏也見證了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建設和運營。同樣,這十年里,54歲的出租車司機胡洪亮,也目睹了全長65.31公里二環快速路全線通車。
無數個“張敏”“胡洪亮”是這座城市龐大的主體,他們是這座城市通勤速度和出行方式的見證者和受益者。這座城市也正以它獨有的方式浸潤千家萬戶,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非凡的十年。
公交車上享受通勤時光
“這十幾年我坐的最多的就是首府的公交車。以前坐公交車冬天冷、夏天熱,大概從2016年開始吧,我發現公交車里開始有空調,冬天和夏天乘車越來越舒服了。近幾年,公交車的座椅也在更新換代,今年公交車上還安裝了高靠背航空座椅,居然還有USB充電口。”33歲的張敏一提到呼和浩特市公交車十年來的變化就打開了話匣子。
對于張敏而言,近年來乘坐公交車不僅越來越舒適,還越來越方便,“最近十年乘坐公交車的支付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乘車得提前準備好零錢或者公交卡,現在我用手機就可以直接刷卡乘車,特別方便。現在還推出了‘卡碼合一’便民功能,坐公交車再也不用因為查看健康碼而耽誤時間了。”
現在張敏從家出發前,會先找到微信小程序或者掌上青城App來查詢線路和公交實時信息,這樣她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不用再長時間等車了。
2012年起,呼和浩特公交總公司開始采購氣電混合公交車,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純電動車的興起,從2016年起開始采購純電動公交車,截至今年6月底,純電動公交車由2016年的421臺增加到現在的1987臺,純電動公交車數量已經占到在冊營運車輛的62.17%。此外,公交營運車輛從2012年的2261臺增加到2022年的3196臺,運營線路由2012年的94條增加到2022年的217條。
節約的是時間,帶來的是幸福
“我是土生土長的呼市人,也算是見證了十年來內蒙古一點一滴的變化,讓我感受至深的是呼和浩特地鐵的開通運營,以前我上班一個月得遲到五次,自從呼市地鐵開通運營后,我再也沒有遲到過!”地鐵給張敏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海亮廣場工作,地鐵開通之前,我通常坐公交車去上班,通勤時間總是把控不好,快的時候半個小時可以到單位,堵車的話可能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到。現在我乘坐地鐵上下班,12分鐘就能到單位,而且地鐵每一趟時間間隔都是固定的,我可以把控好自己的時間。”對于張敏來說,上班通勤時間的縮短,也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升。早上的時間變得充裕了,這讓張敏能有時間給自己和家人好好做個早飯,“每天早晚好像都多出半個小時,早上可以做我喜歡吃的煎蛋,晚上還有充足的時間溜遛狗,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這樣的生活真的挺好的。”
“以前去機場乘出租車得花50元,現在坐地鐵5元就能到了。”呼和浩特市地鐵的開通運營,不僅大大減少了市民的上下班通勤時間,同時也減少了通勤成本,前往呼和浩特火車站、呼和浩特火車東站的市民們可乘坐地鐵直接到達。
2019年12月29日,呼和浩特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1號線西起伊利健康谷站,東至壩堰(機場)站,線路全長21.719公里;2020年10月1日,呼和浩特地鐵2號線開通運營,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北起塔利東站,南至阿爾山路站,與1號線在新華廣場站十字換乘,線路全長27.3公里。兩條地鐵的運營,極大地提高了公共交通分擔率,在公交都市建設中注入了城軌力量。同時,地鐵拉大了城市框架,形成了新的城市集聚區。
提升的是速度,帶來的是空間
“咱呼和浩特市這快速路真是深得人心,以前如果從回民區海拉爾西街乘出租車去機場,需要40分鐘到一個小時,現在25分鐘就夠了。”今年54歲的胡洪亮是一位出租車司機,他見證了呼和浩特市二環快速路的建設和通車。2014年3月開工,到2015年7月主線通車,再到2016年8月全部完成,他既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出租車高峰期有三個時間段,早上7:00-9:30,中午12:00-3:00,下午5:00-7:00,有了快速路,通行時間大大縮短,我們可以在高峰期接送更多的乘客,經濟效益也提高了。”胡洪亮在非高峰期時間便可以不用那么忙碌,自己也在工作之外多了一些空間,還能抽出時間鍛煉身體。
記者了解到,呼和浩特市二環快速路全長65.31公里,包括閉合環線45.59公里,西南、東南、東北方向3條延伸段共約19.72公里。全線共設置13座立交、12座跨線橋、6座跨河橋、43座過街天橋、54對出入口。
呼和浩特二環快速路的建設完善了城市道路系統,構建了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改善了出行環境,形成了環城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