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這十年·內蒙古”主題新聞發布會在呼和浩特舉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在會上就如何推進新能源建設等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孫紹騁表示,新能源建設是內蒙古的又一次發展機遇,必須緊緊抓住并切實用好這個機遇。他說,內蒙古提出“大干快上”推進新能源建設,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大干”。說白了就是要有雄心壯志。內蒙古雖然煤炭資源富集,但僅靠煤電支撐國家電力需求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續。在“雙碳”背景下,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是必然選擇。“大干”就是要在新能源發展規劃上有大手筆,在大型風光基地建設上有大動作,在拓展新能源場景應用上有大視野。另一層意思是“快上”,也就是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落實好具體項目。對企業建設新能源自備電站、實施燃煤自備電廠替代、能夠實現自身消納的項目,不等不拖,快批快建快上,盡快形成產能。
孫紹騁說,對內蒙古來講,推進新能源建設,首先要解決好如何開發的問題。開展經濟活動一定要遵循經濟規律,講求效益、精打細算。推進新能源建設,在認真思謀如何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還應當為全區2400多萬人民的利益著想,為子孫后代攢下更多“家底”。為此,內蒙古明確提出新能源開發的三種方式:首先是自己干,其次是合伙干,最次也要拿土地和風、光資源入股賺個“長流水”。內蒙古大力支持區內企業以獨資、合資、要素入股等方式參與新能源開發,大力歡迎區外企業特別是央企從互利共贏出發到內蒙古投資興業。
推進新能源建設,還有一個把握開發布局和節奏的問題,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規模、忽視質量和效益。圍繞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將從自治區層面加強統籌,對怎么布局、怎么開發、怎么合作都由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進行整體規劃,從大局全局出發把各方利益平衡好,在更好承擔保大局任務的同時,多給內蒙古今后的發展留點“資本”,決不再干花錢賺吆喝、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另一方面將按照全產業鏈思維推進,不再簡單地發電賣電,從一開始就統籌考慮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運維服務業,把風光氫儲產業集群做起來,把應用和消納場景做起來,努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在這方面,內蒙古將提高門檻、設好“紅線”,有些項目寧肯不上也不亂上,防止“裝進籃子都是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為了“仨瓜倆棗”丟了長遠利益。(經濟日報記者 余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